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定義我們的未來: 月球基礎建設、太空防禦和使用區塊鏈實施太空法規
一、引言與國際法律進展
2025 年 5 月初,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員會(COPUOS)法律小組委員會(LSC)召開第 64 屆會議,聚焦外太空資源活動的法律框架發展。該小組自 2022 年起展開五年研究計畫,並於本次會議中發表了由新任主席 Steven Freeland 教授草擬的《外太空資源活動初步建議原則草案》。草案主張現行外太空條約(OST)在資源開採方面仍有模糊之處,因此建議以非約束性的「軟法」原則作為治理指引。
草案強調:
– 資源活動需遵循 OST 的和平與共享原則;
– 保證各國自由進出太空、不主張國有化;
– 事故發生時須提供援助;
– 提倡永續利用與保護資源;
– 鼓勵共享科學數據並優先考慮科研用途。
美國與中國在一些條文上立場接近(如科研優先與科學資料共享),但對於資源是否屬於全球公共財則仍存歧見。
二、太空產業發展與任務進展
私營部門與國際合作加速
– iSpace(日本) 正在進行其第二次登月任務,預計將成為第一家以商業許可方式返回月球資源的公司;
– Interlune(美國) 公開首款可自動處理 100 噸月壤的氦-3 採掘機,計畫 2027 年探勘;
– Magna Petra 獲得 NASA 合作機會,將氣體分析儀裝載於 Artemis 3 任務中探測氦-3;
– Blue Origin 計畫年底測試 Blue Moon 登陸器,支援未來載人任務;
– Astrobotic 開發月球無線充電系統「LunaGrid」,以因應長達 14 日的月夜,預計 2026 年部署。
此外,中俄計畫於 2033-2035 年建造月球核能電站,作為其國際月球科研站的一部分。南韓則與歐洲太空總署(ESA)展開合作談判,顯示多極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三、國際空間政策與安全局勢
– 美國 Artemis 計畫 遭遇預算削減與轉向商業化挑戰,NASA 面臨 24% 預算縮減;
– 中國 積極推動「555」計畫,擴大其國際月球研究站的參與國與科研規模;
– ESA 總幹事 Josef Aschbacher 呼籲歐洲提升太空預算至三年 200 億歐元,以因應戰略自主性需求;
– 烏克蘭 宣布成立太空部隊,加強軍事與國際技術合作;
– 俄羅斯 公布低軌網路衛星系統「Rassvet」,以提升導航與無人機精度;
– 北韓 譴責美國「黃金圓頂」導彈防禦系統為太空軍事化,並被指與俄羅斯合作研發導彈技術。
太空已成為國防與戰略核心的一環,地緣政治對太空合作造成複雜影響。
四、區塊鏈與太空治理
報告特別探討區塊鏈技術如何協助落實外太空和平使用與治理:
– 透明化與可追蹤性:可用於任務登記、太空交通管理(STM)、提升軌道資料的準確性;
– 促進相互尊重與救援義務:如災難支援、任務干擾預防、粉塵擴散警示等;
– 資源利用記錄:協助建立公開的資源採掘與位置資訊登錄系統,降低地緣爭議;
– 加密貨幣與DAO:作為合作募資工具、透明化資金流向與建立太空共同治理架構;
– 支持可持續目標:如空間碎片追蹤與物件退役計畫資訊公開。
然而,技術挑戰與資料保密、國家間的不信任依然是實施障礙。
五、結語
這份報告展現了太空法、產業應用與治理技術間的交錯發展趨勢。儘管法律制定滯後於技術進展,但包括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建立太空活動共識、監管與合作開闢了新可能。尤其在太空資源開發與月球基礎設施發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國際間急需更多共識與制度創新,以確保太空的和平與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