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8 月份重點回顧

作者: Joseph Holden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太空、資源與未來市場,星艦的衝擊與白宮努力推動商業化之解析

為何重返月球?資源是關鍵驅動力

過去數十年,太空探索多半由國家主導,但現在商業力量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太空活動的發展。這股熱潮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便是對太空資源的渴望。

首先,**「就地資源利用」(In-situ Resource Utilisation, ISRU)**是建立長期月球基地的關鍵。科學家認為,月球南極的永久陰影坑中儲藏著大量水冰。這些水不僅能分解成飲用水和氧氣供太空人維生,更能製造氫氧火箭燃料,讓月球成為前往火星及更深遠太空的「加油站」,大幅降低任務成本與後勤壓力。多家企業已投入相關技術研發,例如Blue Origin的「藍色煉金術師」(Blue Alchemist)計畫,旨在利用月球風化層製造太陽能電池板和氧氣,實現月球的自給自足。
其次,太空資源對地球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歐盟在最新的戰略報告中,明確將太空採礦(尤其是月球採礦)視為確保未來關鍵原物料供應、擺脫對特定國家(如中國)稀土與金屬依賴的手段。小行星也被視為巨大的寶庫,據信蘊藏著足以供應地球數百年的鉑族金屬(PGMs)、鈷和鎳等貴金屬。美國公司AstroForge正積極開發小行星採礦技術,並計畫在2026年派遣探測器登陸小行星進行實地勘探。

最後,月球上的氦-3(Helium-3)引發了全球對未來能源的無限遐想。這種在地球上極其稀有的同位素,在月球表面含量豐富,被視為是核融合發電的理想燃料。若能實現,它將提供一種更安全、無放射性廢料的清潔能源。中國探月計畫首席科學家甚至估計,月球的氦-3足以解決人類長達一萬年的能源危機。儘管仍有技術挑戰,但Interlune等公司已和美國能源部及量子電腦公司簽訂了氦-3的未來供應合約,顯示市場需求已然成形。

美中新競賽:不只插旗,更是永久駐紮

這場資源爭奪戰,正演變為一場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第二次月球競賽」。與冷戰時期的阿波羅計畫不同,這次的目標不再只是短暫登陸,而是要在月球建立永久性的存在**。

美國NASA署長公開表示,美國正與中國競賽,目標是率先抵達月球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並「為美國佔領」。此番言論引發了關於太空領土佔有的法律爭議,因為現行《外太空條約》明文禁止國家佔有天體。中國則透過密集的載人登月載具測試,穩步推進其2030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計畫,進度上可能超前美國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這場競賽的勝負不僅關乎科技實力,更可能影響全球的意識形態與政經領導地位。

星艦的突破與川普的行政命令:效率與環保的拉鋸

在這場競賽中,SpaceX的**星艦(Starship)**扮演了關鍵角色。其最近的第10次試射取得了重大成功,不僅實現了酬載部署,更朝著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分析師預估,星艦的成功可能讓發射成本從現今每公斤1,500美元,暴跌至每公斤10美元,徹底顛覆太空產業的遊戲規則。

為了加速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了一項名為**《促進商業太空產業競爭》的行政命令**。該命令旨在簡化發射許可的監管流程,特別是加速或豁免環境影響評估,以消除「過時、冗餘或過度限制的規定」。
此舉雖受到業界歡迎,卻也引發了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他們擔憂,放寬監管將使火箭發射對周遭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破壞,並加劇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目前,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驚人程度,任何碰撞都可能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儘管美國過去曾透過FCC的「5年報廢規則」等措施,展現了在太空永續議題上的領導力,但這項新命令的務實與競爭導向,是否會侵蝕這些努力,仍有待觀察。

結語: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星辰大海

我們正處於一個太空探索的轉捩點。太空資源的開發潛力無窮,可能為人類帶來能源革命與永續發展的新契機。然而,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緊張、模糊的國際法規,以及商業利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都為這條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蒙上陰影。各國如何在追求競爭優勢的同時,兼顧太空環境的永續性,將是決定人類太空未來走向的關鍵課題。

Robinhood 歐洲代幣化股權:RWA 潮流下的創新與隱憂

作者: 德里夫人

Robinhood 這個名字,在美國投資市場幾乎與「零佣金」畫上等號。這家公司靠著友善的 App 介面與低門檻策略,成功吸引千禧世代與 Z 世代投資人,成為顛覆傳統券商的代表。但在歐洲,Robinhood 的知名度遠不及美國。正因如此,2025 年夏季該公司歐洲分部的動作格外引人注目——推出代幣化股權服務,正式把 RWA(實體資產上鏈) 的概念帶入主流市場。

6 月 30 日,Robinhood 宣布歐盟用戶可以交易超過 200 檔美國股票與 ETF 的代幣化版本,從蘋果到輝達,甚至還計畫涉足未上市公司如 OpenAI 與 SpaceX。所有代幣都發行在 Arbitrum 區塊鏈上,提供「全天候、免佣金」的交易體驗。這不只是產品創新,更像是一場挑戰傳統金融規則的實驗。市場立即給予熱烈反應,分析師調高 Robinhood 股價目標價,視其為搶灘 RWA 戰場的先行者。

然而,故事的發展並不全是利多。7 月,Robinhood 發送價值 5 美元的 OpenAI 與 SpaceX 代幣給用戶,結果 OpenAI 隨即發聲明切割,強調「這些代幣不是我們的股權,也與我們無關」。這揭露了一個核心問題:Robinhood 的代幣並非原生股權,而是透過 SPV(口語: 借殼公司) 間接發行,僅提供「價格曝險」而非真正的所有權。換言之,投資人買到的其實是一張映射股權價格的「數位契約」,而非能享有投票或分紅的股份。

監管機構很快注意到這點。立陶宛央行率先要求 Robinhood 說明產品結構,歐盟證券市場監管局(ESMA)則在 9 月初公開警告:代幣化股票雖能帶來彈性與低門檻,但若投資人誤以為自己買的是「真股權」,風險將相當嚴重。這番警示,等於直接點出了代幣化股權的灰色地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代幣化股權本質上是 RWA 的一種實驗,目前主要有三種模式:
1. 原生發行(Natively Issued):公司直接把股權上鏈,最貼近真實股東權利,但監管阻力最大。
2. 完全儲備型(Wrapped & Fully Backed):1:1 由託管機構持有股票並發行代幣,安全性較高,但依賴中心化信任。
3. 合成型(Synthetic):僅透過衍生品或預言機追蹤價格,靈活卻缺乏真實持股。


Robinhood 的做法,明顯落在「SPV + 部分儲備」的中間地帶。這種折衷方案雖具市場推廣優勢,但同時暴露在最大爭議裡:投資人很可能以為自己買的是股權,實際上卻只有「價格影子」。

這起事件,揭示了 RWA 代幣化在邁向主流金融前必須跨越的三大挑戰:法律定位、投資人教育與監管框架。Robinhood 選擇率先出手,雖贏得市場眼球,但也背上沉重的監管壓力。未來若能在合規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它或許能成為 RWA 商業化的里程碑;但若處理不慎,也可能淪為「代幣化泡沫」的典型案例。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堂即時的金融教育課:RWA 代幣化的確帶來便利與流動性,但背後的風險與權利結構,往往與傳統股權有天壤之別。Robinhood 的歐洲實驗,既是機會,也是警鐘。

最後要提的是,雖然身在歐洲、且擁有歐洲稅號的讀者理論上都能下載 Robinhood App 並完成註冊,但目前實際狀況是,台灣護照尚無法通過 ID 驗證。若讀者持有歐洲護照,則可嘗試申請加入並體驗其24小時全天候交易的代幣化股權服務。


警語:投資必然伴隨風險,請在參與前自行做好充分研究與評估。本文僅為新聞評論與市場觀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7 月份重點回顧

作者: Joseph Holden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定義我們的未來:
太空垃圾、美中月球資源競爭,新太空時代

太空新時代:是競賽還是合作?揭開太空垃圾與月球資源爭奪戰的真相

太空,一個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遙遠領域,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演變成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競爭的最新戰場。從數不清的太空垃圾,到各國對月球資源的虎視眈眈,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太空時代」。

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ANASDA 2025年7月報告中的幾個關鍵議題,一起看看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

危機四伏的太空高速公路:太空垃圾問題有多嚴重?

你可能很難想像,地球軌道上漂浮著數以萬計的「高速子彈」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數據,目前有超過54,000塊大於10公分的碎片,以及高達1.3億個介於1毫米到1公分之間的物體在軌道上運行 。這些人造垃圾從廢棄的火箭零件到失靈的衛星,無所不包 。

在低地球軌道(LEO),這些碎片移動速度可達每秒8公里(約28,800公里/小時) 。即使是一小片油漆,都可能對運行中的衛星或太空站造成毀滅性衝擊 。

更令人擔憂的是,各國進行的反衛星(ASAT)試驗正在加劇這場危機 。例如,2021年俄羅斯在測試中摧毀了自己的衛星,產生了1500多塊碎片 。這類行為導致聯合國在2022年通過決議,呼籲各國停止此類試驗 。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國際社會正試圖透過法律和準則來約束各國行為。雖然《外層空間條約》(OST)沒有直接提到太空垃圾,但其中的「應當考慮」(due regard)原則至關重要 。這項原則要求各國在進行太空活動時,必須考慮其他國家的利益,並避免「有害污染」 。一些非約束性的「軟法」,例如《空間碎片減緩準則》,也為如何減少碎片提供了指導 。

月球競賽2.0:美中之間的「新冷戰」?

太空垃圾只是表面的問題,真正的核心是各國對月球資源的爭奪 。

最近,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Sean Duffy)的一席話,將美中之間的月球競賽推向了風口浪尖 。他宣布,NASA將在2030年前在月球上部署核裂變反應爐 。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我們正與中國進行一場登月競賽…為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我們需要能源」 。達菲甚至宣稱,美國要「首先到達並為美國佔領」那些富含水冰和陽光的區域 。

這番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因為根據各國都已批准的《外層空間條約》,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佔領外層空間或天體 。

然而,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協議》(Artemis Accords)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該協議引入了「安全區」的概念,允許在特定區域設立緩衝,以防止活動對其他國家造成「有害干擾」 。

批評者指出,這項原則可能會被率先到達的國家用來排除其他國家,從而實現事實上的壟斷 。這場對月球主權和資源的爭論,正在日益白熱化 。

除了水冰,月球上的「氦-3」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 。這種在地球上極其稀有的同位素,被視為未來核聚變反應爐的理想燃料 。美國公司正在積極探索氦-3的開採 ,而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歐陽自遠教授也曾估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解決世界約一萬年的能源危機 。

競賽與合作:太空領域的未來走向何方?

儘管太空競賽的氛圍日益濃厚,但合作的腳步並未停歇。

美國和俄羅斯在地球軌道上仍舊保持著合作 。兩國航天局已同意將國際空間站(ISS)的運營延長至2028年 。

同時,新的聯盟也在形成。歐洲正積極尋求太空自主權,希望透過《空間法案》等方式,在內部建立「單一市場」 。而在月球探索方面,美中分別主導著《阿爾忒彌斯協議》和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項目 。有趣的是,一些國家,例如塞內加爾,同時加入了這兩個項目,這證明了即使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仍有可能搭建起合作的橋樑 。

太空的未來,既是充滿機遇的藍海,也是充滿挑戰的未知領域。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制定合理的規則,確保太空這個屬於全人類的「公地」,不會被無限制的開發與佔領。

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6 月份重點回顧

作者: Joseph Holden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定義我們的未來:
太空領域防禦、太空政治、月球探勘與歐盟太空法案

一、太空和平與軍事化辯論

本期報告開頭強調太空和平的重要性,並指出全球對太空軍事化的關注加劇。美國前總統川普推動「Golden Dome」防禦計畫,計畫部署太空攔截器以防空與飛彈威脅,預算高達1750億美元,引發中國與俄羅斯等國抨擊,認為此舉破壞全球戰略穩定。

俄羅斯也於2025年5月提交聯合國決議草案,強調太空資源應用應限於和平用途。報告進一步探討「雙重用途技術」(如軌道維修服務)是否可被用於軍事用途,突顯當前國際法對太空軍事行動的模糊地帶與挑戰。

二、發射市場多元化與地球軌道應用擴展

SpaceX 的 Starship 系列測試連續失敗,雖仍領先全球,但也暴露了美國太空能力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風險。歐洲與亞洲國家正積極發展本土發射能力,如德國的 Isar Aerospace、英國的 Pulsar Fusion 以及中國的 Landspace 都在進行新型可重複使用火箭測試。

地球軌道的應用快速多樣化,包括:

  • 國防衛星網絡:如美國太空軍授予BAE公司開發導彈預警系統合約。
  • 數據與運算:中國啟動在軌超級電腦計畫,預計部署2800顆AI衛星。
  • 區塊鏈與影像處理:法義公司 Thales Alenia 與 3IPK 合作在國際太空站部署區塊鏈節點。
  • 在軌製造:Space Forge 成功啟動第二次太空晶體製造任務。
  • 商業太空站:ESA 分別與 Blue Origin(Orbital Reef)及 Vast(Haven-1)簽署合作備忘錄,佈局ISS退役後的商業替代空間。

三、月球探索與基礎建設佈局

日本的 iSpace 雖第二次登月嘗試失敗,但其任務具開創性,包括首次計劃中的商業月球樣本交易,並在盧森堡法下獲取太空資源採集執照。

其他月球發展動向包括:

  • Sierra Space 獲NASA合約,研究 LIFE 模組在月面應用,探索氣密通道與儲存空間建構。
  • 澳洲 Lunar One 計畫於2026年將植物與種子送上月球,實驗重力環境下的植物生長。
  • 中國 發布使用模擬月壤3D列印建材的技術突破,為未來月面建築鋪路。

月球活動顯著升溫,預估2023至2025年將有7至8項商業任務,並有望實現人類重返月球。

四、NASA預算縮減與國際合作影響

川普政府提出削減NASA預算,包含結束SLS火箭計畫與取消Lunar Gateway,轉而仰賴商業系統。此舉引發歐洲太空總署(ESA)關切,因ESA為Artemis任務提供歐洲服務艙與登陸器,並與NASA合作火星探測任務(ExoMars)。

若美國退縮,歐洲恐需另尋合作夥伴,如加拿大,或逐步建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中國則加快推動國際合作,包括Tiangong太空站開放國際研究,及擴大國際月球研究站(ILRS)合作規模,釋出「555計畫」。

五、歐盟太空法草案與法律統合

歐盟近日發布《歐盟太空活動安全、韌性與永續法》草案,為一項具約束力的法律,將:

  1. 統一成員國規範:解決目前13套不同國家規則造成的複雜性。
  2. 強化永續與減少太空垃圾:設立技術標準、限制發光與無線電干擾,保護暗空與天文觀測。
  3. 資安與太空交通管理:要求業者制定資安風險控管與事故回報計畫,並採用「主動讓路」原則管理太空交通。
  4. 提供法律確定性:透過歐洲版「太空GDPR」,加強業者信心與保險投資安全。
  5. 資源治理待補強:目前法案未處理太空資源所有權與商業利用問題,留待COPUOS與未來立法處理。

英國現有的《太空產業法》與歐盟草案有部分對應,也可能成為歐盟合作對象之一,尤其在新任工黨政府上台後,有機會加深EU-UK太空合作。

總結

本報告揭示全球太空活動進入一個關鍵轉型期,涵蓋軍事防禦、商業化、多國合作、法制改革與資源開採等各面向。歐洲正積極強化法律基礎與技術自主性,美中美歐關係也進一步影響未來國際太空秩序的重塑。

歐洲汽車產業劇變之際,亞洲供應鏈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YJ Tao


2025年上半年,歐盟執委會啟動「汽車產業未來戰略對話」(註:非官方正式名稱,但確有相關政策對話),針對汽車產業面臨的三大挑戰提出討論方向:電動化轉型進程、供應鏈韌性與地緣政治風險。歐洲汽車產業正面臨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對亞洲供應鏈而言,這是挑戰,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歐洲市場去風險化與供應鏈本地化成為主旋律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數據,2025年第一季歐盟電動車(BEV)新車註冊量占比達15.2%,年增約3個百分點。中國品牌如比亞迪(BYD)、奇瑞(Chery)、吉利(Geely)旗下品牌積極進軍歐洲,推出高性價比、規配出色的電動車款,已在德國、法國、荷蘭等市場快速擴張。
儘管歐洲車廠加速推出電動車產品,但在價格、產能與技術節奏上普遍落後,使傳統強權如Volkswagen、Renault、Peugeot等不得不調整策略。面對中國車企的進攻,歐洲已提高警覺,正在針對不公平補貼進行反傾銷調查,並強化本地電池與供應鏈的韌性。
歐盟執委會於近年相繼推動《關鍵原材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電池法規》(Battery Regulation)與《歐洲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以強化在電池、電驅系統、半導體、稀土等戰略物資的自主性。
目標不僅是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更是要提升供應鏈透明度、確保永續來源、提高ESG表現與生產回收能力。這使得歐洲整車廠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從「性價比」轉為「風險管理」,也促使許多亞洲企業重新評估在歐洲的佈局方式。

車市的整併與重組趨勢、亞洲供應商的機會與挑戰

ACEA資料顯示,歐洲2025年第一季新車註冊總量年減1.9%。傳統燃油車(汽油與柴油)占比大幅下降,從2024年Q1的48.3%降至2025年Q1的38.3%。整體市場轉型壓力加劇。
Volkswagen近期與瑞典電池商Northvolt深化合作,加速本地化電池供應鏈建設。Honda與Nissan也正在探索電動車平台共享與成本整併方案(註:為合作平台,非合併案)。整車廠正在重新思考生產模式與供應商布局,為進一步調整投資與資源做準備。
台灣、日本與韓國的電子模組、電池管理系統、碳化矽(SiC)功率元件、車用軟體等產品,在歐洲電動車供應鏈中仍具關鍵地位。歐洲整車廠樂於與亞洲企業合作,但同時也要求供應商:
– 在歐洲設立據點或倉儲中心,確保交期與服務;
– 提供完整的ESG報告與生產追溯證明;
– 具備在地認證(如REACH、RoHS、CE)與電池回收責任機制。

這意味著僅有價格或技術優勢已經不足,亞洲廠商必須將合規性、永續性與風險管理納入產品設計與銷售策略之中,甚至可能需要與當地企業合資設廠或共用品牌。

危機中的轉機

面對歐洲潛在的反傾銷關稅調查與地緣政治風險,一些中國車企與零件供應商選擇透過匈牙利、捷克、東南亞等地設廠或轉單出口以降低直接出口歐洲的敏感性。
比亞迪在匈牙利設廠,已預定2025年底試產。奇瑞與西班牙EVstart-up合資,亦規劃歐洲本地化生產。零組件供應鏈也出現將組裝與測試轉至第三地的趨勢,藉以繞開潛在政策風險。
歐洲汽車產業在電動化與地緣政治交織下進入重構期,整車廠對「穩定、透明、符合歐盟規範」的供應商需求前所未有地高。對亞洲供應鏈而言:
– 傳統成本優勢逐漸減弱;
– 在地服務與風險管理成為競爭新門檻;
-「在歐洲、為歐洲」可能成為生存關鍵。

此時若能在ESG、合規、供應鏈佈局與合作模式上提出創新策略,反而可能逆勢突圍,取得歐洲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一席。

歐盟醫療採購政策轉向:供應鏈重整下的台灣新機會

作者 : 黃漢平

歐盟執行委員會於 2025 年 6 月底正式啟動《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 IPI)首宗案件,針對中國醫療器材企業祭出限制措施:禁止參與 500 萬歐元以上的公立採購案,且若取得標案,其中國來源比例不得超過五成。這項政策針對中國政府對歐洲醫材企業長期設下的市場障礙。歐盟調查指出,中國在醫療設備的公共採購中設有嚴格在地生產比例門檻,涵蓋影像診斷、監測設備、植入器材等 87% 以上的產品類別。

歐盟此次行動背後,不僅是貿易公平的訴求,更是「供應鏈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的具體實踐。COVID-19 疫情期間,歐洲各國對中國在醫療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產生高度關切,特別是對價格極具競爭力、但產業透明度不足的中國醫材的高度依賴。歐盟認為,若不進行政策干預,可能加速歐洲本土醫材產業的邊緣化,進而在戰略物資上形成單點依賴的風險。

中國方面亦迅速反制,宣布禁止政府資助項目採購單價超過 4,500 萬人民幣的歐洲醫材,並對高歐洲成分比重的產品設限。這代表中歐雙方在醫療器材領域進入「對等限制」的局面,未來大型公立醫療採購恐難以維持過往的互通有無。全球醫材市場的競爭邏輯,也正從「價格導向」邁向「供應風險管理」與「地緣政治考量」的全新時代。

對歐盟醫療體系而言,此波政策雖有助保障本地產業與採購安全,卻也帶來潛在成本:長期依賴中國製造的中低階設備,可能因供應來源減少而出現價格上升、交期延長等現象,特別是對中小型醫療機構衝擊較為明顯。為此,歐盟也預留了彈性條款,在無可替代來源、或涉及重大公共健康利益時,仍可例外採購中國產品。

這場歐盟主導的醫材供應鏈重整,對台灣而言,既是挑戰,更是布局歐洲市場的契機。首先,歐洲各國在排除中國供應商的同時,勢必積極尋求具備品質、認證與交期彈性的替代來源。台灣醫材產業早已深耕 CE 認證與國際市場多年,具備高技術密度與中高階產品製造能力,成為歐洲買家優先考慮的多元化選項之一。

其次,歐盟政策正在推動更深層次的「在地合作」模式,包括 OEM/ODM 生產、共研產品設計、甚至在歐洲設立物流與技術支援中心。對台灣企業來說,這不僅是拓展出口的機會,更可藉此深化與歐洲產業鏈的戰略連結,提高「不可替代性」。以我國具競爭力的項目如呼吸照護、微創手術耗材、病患監控系統等,皆具進一步擴大市占的潛力。

當然,機會並非台灣獨享。中國企業亦可能透過轉單東南亞、設立第三地工廠等方式迂迴歐盟限制,而美日韓等國也將加緊腳步填補中國退出後的市場空缺。台灣廠商若欲穩健切入,須從法規合規、產線透明度、ESG 表現到技術品牌力等多方著手,展現全面競爭力。

總體而言,歐盟此次針對中國醫材採購的政策轉向,是全球醫療產業供應鏈去風險化潮流下的具體表現。台灣若能掌握歐洲市場在多元供應、安全保障上的新需求,積極布局合作夥伴、深化國際信任基礎,未來不僅能承接中國退出後的產能,更有機會在新一輪全球醫療產業重組中,爭取長遠且具策略價值的角色定位。

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5 月份重點回顧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定義我們的未來: 月球基礎建設、太空防禦和使用區塊鏈實施太空法規


一、引言與國際法律進展
2025 年 5 月初,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員會(COPUOS)法律小組委員會(LSC)召開第 64 屆會議,聚焦外太空資源活動的法律框架發展。該小組自 2022 年起展開五年研究計畫,並於本次會議中發表了由新任主席 Steven Freeland 教授草擬的《外太空資源活動初步建議原則草案》。草案主張現行外太空條約(OST)在資源開採方面仍有模糊之處,因此建議以非約束性的「軟法」原則作為治理指引。
草案強調:
– 資源活動需遵循 OST 的和平與共享原則;
– 保證各國自由進出太空、不主張國有化;
– 事故發生時須提供援助;
– 提倡永續利用與保護資源;
– 鼓勵共享科學數據並優先考慮科研用途。
美國與中國在一些條文上立場接近(如科研優先與科學資料共享),但對於資源是否屬於全球公共財則仍存歧見。

二、太空產業發展與任務進展
私營部門與國際合作加速

– iSpace(日本) 正在進行其第二次登月任務,預計將成為第一家以商業許可方式返回月球資源的公司;
– Interlune(美國) 公開首款可自動處理 100 噸月壤的氦-3 採掘機,計畫 2027 年探勘;
– Magna Petra 獲得 NASA 合作機會,將氣體分析儀裝載於 Artemis 3 任務中探測氦-3;
– Blue Origin 計畫年底測試 Blue Moon 登陸器,支援未來載人任務;
– Astrobotic 開發月球無線充電系統「LunaGrid」,以因應長達 14 日的月夜,預計 2026 年部署。
此外,中俄計畫於 2033-2035 年建造月球核能電站,作為其國際月球科研站的一部分。南韓則與歐洲太空總署(ESA)展開合作談判,顯示多極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三、國際空間政策與安全局勢
– 美國 Artemis 計畫 遭遇預算削減與轉向商業化挑戰,NASA 面臨 24% 預算縮減;
– 中國 積極推動「555」計畫,擴大其國際月球研究站的參與國與科研規模;
– ESA 總幹事 Josef Aschbacher 呼籲歐洲提升太空預算至三年 200 億歐元,以因應戰略自主性需求;
– 烏克蘭 宣布成立太空部隊,加強軍事與國際技術合作;
– 俄羅斯 公布低軌網路衛星系統「Rassvet」,以提升導航與無人機精度;
– 北韓 譴責美國「黃金圓頂」導彈防禦系統為太空軍事化,並被指與俄羅斯合作研發導彈技術。
太空已成為國防與戰略核心的一環,地緣政治對太空合作造成複雜影響。

四、區塊鏈與太空治理
報告特別探討區塊鏈技術如何協助落實外太空和平使用與治理:

– 透明化與可追蹤性:可用於任務登記、太空交通管理(STM)、提升軌道資料的準確性;
– 促進相互尊重與救援義務:如災難支援、任務干擾預防、粉塵擴散警示等;
– 資源利用記錄:協助建立公開的資源採掘與位置資訊登錄系統,降低地緣爭議;
– 加密貨幣與DAO:作為合作募資工具、透明化資金流向與建立太空共同治理架構;
– 支持可持續目標:如空間碎片追蹤與物件退役計畫資訊公開。
然而,技術挑戰與資料保密、國家間的不信任依然是實施障礙。

五、結語
這份報告展現了太空法、產業應用與治理技術間的交錯發展趨勢。儘管法律制定滯後於技術進展,但包括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建立太空活動共識、監管與合作開闢了新可能。尤其在太空資源開發與月球基礎設施發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國際間急需更多共識與制度創新,以確保太空的和平與永續利用。

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4 月份重點回顧

以下為中文重點摘要,英文全文請見 https://www.anasda.de/monthly-reports

主題: 再入、資源與星座競爭

概述:

本報告回顧了 2025 年 4 月份快速變化的太空產業格局,該格局受到不斷變化的國際關係和日益增長的軌道及月球雄心的影響。關鍵主題包括太空法律框架的演變(特別是關於太空資源)、太空防禦領域的發展、商業太空公司的活動、以及持續進行的月球探索競賽和低地球軌道 (LEO) 衛星星座的快速擴張。

主要主題和重要觀點/事實:

1. 太空資源及其法律框架的演變:

  • 背景與爭議: 隨著商業公司和國家對月球及其他天體的資源興趣日益濃厚,太空資源的使用和所有權成為一個高度爭議的問題。現有的國際法規提供了一些分歧和模糊性。
  • 「太空資源利用是發展新的太空和月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更有效和可持續地利用當地資源。隨著月球任務頻率的增加,這也成為一個日益有爭議的法律問題。」
  • 《外層空間條約》(OST) 1967:具有廣泛的締約國 (116 個,包括美、中、俄),是國際太空法的基礎性文件。
  • 第二條明確禁止國家通過主張主權來侵佔外太空,並規定國家對私營公司的活動負責。
  • 第一條規定外太空應自由探索和使用,所有區域都應自由進入。這可能暗示資源使用不構成侵佔,而是「使用」。
  • 第一條和第九條引入了「公平」和「充分考慮」原則,暗示國家在使用資源時不應耗盡資源並應維持其他國家的進入權。
  • OST 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冷戰期間在太空部署武器。
  • 《月球協定》1979:試圖擴展 OST 的原則並澄清太空資源使用的模糊性。
  • 適用於月球和太陽系內地球以外的「其他天體」。
  • 第四條指出「月球的使用應是全人類的共同福祉」,第十一條明確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
  • 要求各國「建立一個國際體制…以管理自然資源的開發…」。
  • 僅有 16 個締約國,未獲得廣泛接受,美國已聲明不同意將資源納入全球公域。
  • 《阿提米斯協定》:由美國牽頭的一套非約束性原則,旨在規範外太空的負責任行為,已有 50 多個國家簽署。
  • 不認為資源使用構成 OST 第二條下的侵佔,並尋求資源活動符合 OST。
  • 中俄不是簽署國,且不太可能簽署。
  • 要求在進行資源開採活動時使用「安全區」,這被認為可能構成對領土的侵佔並將其他國家排除在資源豐富區域之外。
  •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 (COPUOS) 空間資源工作組:成立於 2022 年,任務是探討制定一套空間資源活動原則的益處。
  • 已發布一套原則草案,包括初始建議原則和可能的附加條款。
  • 草案原則反映了 OST 的基礎原則 (遵守國際法、進入自由、非侵佔、和平利用、避免有害污染、合作、國家責任),並增加了新的原則 (可持續性、額外安全和救援條款、資訊分享)。
  • 可能的附加條款提出「…空間資源的提取 [和/或空間資源的利用] 本身不構成《外層空間條約》第二條下的國家侵佔」,這與《阿提米斯協定》一致。
  • 然而,草案原則第六條提出「…資源活動應為全人類的利益和福祉而進行,並應是全人類的共同福祉」,這可能與美國和特朗普政府的觀點不符。

2. 商業太空公司的活動和市場發展:

  • Rocket Lab: 在 Artemis 計劃中發揮關鍵作用,成功發射 CAPSTONE 立方星,Electron 火箭發射頻率高。營收強勁增長 (上個季度增長 121%)。
  • SpinLaunch: 提供非傳統發射服務,利用離心機加速載具。與 Kongsberg NanoAvionics 簽署了 1.36 億美元的合約,開發一個由 250 顆衛星組成的 Meridian Space 星座,提供高速寬頻連接和 5G 非地面網路 (NTN)。
  • Astra: 在經歷失敗和退市後重回市場。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了 4400 萬美元的合約,開發用於點對點交付服務的 Rocket 4,目標是 2026 年發射並開發移動發射平台。
  • iSpace (日本):準備進行第二次月球著陸嘗試 (計劃於 6 月 6 日),目的地是月球近側的 Mare Frigoris 區域。
  • 任務將部署 Tenacious 月球車,在盧森堡 2017 年太空立法下進行首次資源利用許可下的土壤樣本採集。
  • 已與 muSpace 和 Chuo University 簽署合作協議,並與 Redwire Space 簽署 MoU,探索 NASA CLPS 計劃下的月球任務及「其他客戶」的需求。
  • 正在開發下一代 APEX 1.0 著陸器,為 Draper 公司建造。
  • 被選為 JAXA Space Strategy Fund 的合作夥伴組織,將發射一顆衛星到月球軌道,尋找水資源。
  • Mike Gold (Redwire 民用和國際太空總裁) 表示,Redwire 和 iSpace 的合作「創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團隊,以支持人類在月球表面及更遠地方的未來行動」,並認為「新的客戶正在出現」,「這是關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
  • Naicker Scientific (英國): 在 UK Space Agency 的 Aqualunar Challenge 下獲得資助,探索月球水資源利用,其 SonoChem 系統可處理受污染的水。
  • Magna Petra (美國): 月球探測初創公司,計劃在不早於 2026 年的任務中使用 NASA MSOLO 儀器尋找氦-3 等稀有同位素。
  • Interlune (美國): 已宣布推出月球採集器,將提取和精煉月球表土以獲取氦-3,用於量子計算、醫學成像和聚變發電等陸地應用。計劃在 2027 年進行一次任務以測量氦-3 數量。
  • Intuitive Machines: 在 CLPS 計劃下進行了月球著陸任務 (儘管是側翻著陸)。已宣布第四次任務,計劃於 2027 年發射,將搭載 NASA 有效載荷以及歐洲太空總署 (ESA) 領導的鑽探套件,尋找月球南極的水。
  • Bridgestone 和 Honda: 汽車產業在太空領域的參與日益增加。Bridgestone 開發了金屬基月球輪胎解決方案,並與 Astrobotic 合作。Honda 和 Sierra Space 將合作在國際太空站 (ISS) 上測試水電解系統,用於驗證氫燃料電池技術。

3. 月球探索競賽與 CLPS 計劃:

  • 商業公司在月球探索的早期階段仍然需要尋求國家和機構的資金支持。
  • PwC 預測到 2040 年月球經濟價值約為 1400 億美元。DARPA 通過其 LunA-10 項目正在研究未來十年的互操作、可擴展和可盈利的月球經濟發展。
  • 行業呼籲美國國會建立 CLPS 2.0,要求更高的任務頻率、擴大合約範圍和更多測試設施的支持。
  • 儘管 CLPS 任務的技術成功有限 (僅 Firefly Aerospace 的 Blue Ghost-1 任務完全成功),但行業領袖強調購買多家公司的多個著陸器任務的益處。
  • 中國在月球探索方面取得進展,預計到 2030 年將中國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將測試長征十號火箭。
  • 美國 Artemis III 載人登月任務面臨延遲,預計不早於 2027 年年中發射,縮小了與中國的差距。
  • 美國新政府在月球和火星探索方面的計劃存在不確定性,儘管 NASA 署長提名人 Jared Isaacman 表示這兩個項目可以同時進行。
  • 參議員 Ted Cruz 擔心優先順序的極端轉變可能導致「紅色月球」,將主導地位讓給中國。

4. 太空防禦領域的擴展: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一些評論員稱為「第一次商業太空戰爭」,突顯了商業太空技術 (如 Starlink) 在衝突中的重要作用。
  • 太空資產越來越多地成為網路攻擊的目標。
  • 商業實體在防禦領域的角色日益擴大引發了關於其作用的質疑,包括俄羅斯將商業衛星視為合法目標的威脅,以及 Elon Musk 利用 Starlink 干預外交政策的指控。
  • 德國軍方正在考慮開發自己的 Starlink 版本,計劃建立數百顆衛星星座,並計劃從蘇格蘭的 SaxaVord 太空港發射情報收集衛星,顯示歐洲在太空系統方面走向自主的戰略舉措。
  • 台灣也通過其四年期國防評估 (QDR) 強調太空系統的戰略自主性,目標是在 2029 年發射自己的 LEO 通訊系統。
  • 美國政府儘管考慮削減 NASA 科學預算,但仍致力於太空領域防禦。Millennium Space Systems 正在為美軍開發用於分散式作戰太空架構的「Foo Fighter」衛星。
  • 特朗普總統重新提出了複雜的太空盾牌導彈防禦系統「黃金穹頂」(Golden Dome),類似於 1980 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多家公司已表示興趣。
  • 《外層空間條約》明確禁止在軌道上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黃金穹頂計劃如果使用天基反導武器可能違反該條約。
  • 雖然 Starlink 等衛星系統可能用於防禦目的,但也可能有人認為太空在軍事應用中的擴大作用違反了條約及其和平探索和使用太空的共同利益原則。
  • 需要監測和平與防禦應用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被視為潛在「兩用」的技術,例如在軌服務 (OOS) 載具。

5. 可持續性與太空碎片問題:

  • 英國通過可持續性展示其在太空領域的領導力,推出了地球太空可持續性倡議 (ESSI),旨在為太空法規制定全球標準。
  • ESSI 旨在匯集各方利益相關者,確保太空繼續支持當前和未來世代的環境、經濟和科學利益。
  • 英國航天局通過許可證管理碎片緩解,並資助 Astroscale 和 ClearSpace 的碎片修復技術項目。
  • 低地球軌道 (LEO) 由於巨型星座 (如 Starlink, Amazon Kuiper, 中國的國網和 G60 星座) 的競爭而日益擁堵。
  • 巨型星座的擴張引發了對未來幾年預計數千次發射留下的太空碎片的擔憂,特別是壽命長達一百年以上的廢棄上面級。
  • 俄羅斯 Cosmos 482 探測器的不受控再入地球事件突顯了太空碎片問題。
  • 隨著發射次數的急劇增加 (2015 年 237 次,2024 年 2857 次),太空碎片問題持續惡化。
  • 聯合國條約,特別是《責任公約》,規定國家對太空物體造成的損壞負責。

6. 國際合作與地緣政治影響:

  • 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正在推動歐洲等地區在太空領域實現更強的自主性。ESA 的 2040 年戰略目標包括歐洲的自主性和韌性。
  • 歐洲官員認為,特朗普重返白宮以及與 Elon Musk 的密切關係對太空領域產生了顯著影響。
  • 太空領域已經被多極化領導所特徵,中國作為全球領先的太空強國迅速崛起。
  • 合作仍然是支持和增強和平利用、透明度和信任的關鍵基礎,這也體現在《外層空間條約》中。
  • 儘管美國有《沃爾夫修正案》限制 NASA 與中國的合作,但中國已向包括兩所美國大學在內的多個組織出借嫦娥五號月球樣本。
  • 中國也選擇了多個國家的載荷參與其 2028 年的嫦娥八號月球南極任務。
  • 隨著商業實體越來越多地佔據太空,建立新的合作框架至關重要,例如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商業太空站上的運營。

結論:

2025 年 4 月的太空產業呈現出一個動態且充滿挑戰的環境。太空資源的利用和法律框架的制定是核心問題,現有的國際法規面臨新興商業活動的壓力。太空防禦領域的擴展,特別是商業實體的參與以及大國之間日益增長的競爭,對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原則構成了挑戰。與此同時,商業太空公司在發射服務、衛星星座和月球探索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儘管月球任務仍然高度依賴政府資金。低地球軌道的快速擁堵和由此產生的太空碎片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緊張,但維持國際合作對於太空活動的可持續和和平發展至關重要。未來幾個月,對 COPUOS 工作組提出的資源原則草案的討論以及美國政府在太空計劃上的決策將是重要的觀察點。

Shopping Cart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