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SDA 太空報告 – 2025 年 8 月份重點回顧
太空、資源與未來市場,星艦的衝擊與白宮努力推動商業化之解析
為何重返月球?資源是關鍵驅動力
過去數十年,太空探索多半由國家主導,但現在商業力量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太空活動的發展。這股熱潮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便是對太空資源的渴望。
首先,**「就地資源利用」(In-situ Resource Utilisation, ISRU)**是建立長期月球基地的關鍵。科學家認為,月球南極的永久陰影坑中儲藏著大量水冰。這些水不僅能分解成飲用水和氧氣供太空人維生,更能製造氫氧火箭燃料,讓月球成為前往火星及更深遠太空的「加油站」,大幅降低任務成本與後勤壓力。多家企業已投入相關技術研發,例如Blue Origin的「藍色煉金術師」(Blue Alchemist)計畫,旨在利用月球風化層製造太陽能電池板和氧氣,實現月球的自給自足。
其次,太空資源對地球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歐盟在最新的戰略報告中,明確將太空採礦(尤其是月球採礦)視為確保未來關鍵原物料供應、擺脫對特定國家(如中國)稀土與金屬依賴的手段。小行星也被視為巨大的寶庫,據信蘊藏著足以供應地球數百年的鉑族金屬(PGMs)、鈷和鎳等貴金屬。美國公司AstroForge正積極開發小行星採礦技術,並計畫在2026年派遣探測器登陸小行星進行實地勘探。
最後,月球上的氦-3(Helium-3)引發了全球對未來能源的無限遐想。這種在地球上極其稀有的同位素,在月球表面含量豐富,被視為是核融合發電的理想燃料。若能實現,它將提供一種更安全、無放射性廢料的清潔能源。中國探月計畫首席科學家甚至估計,月球的氦-3足以解決人類長達一萬年的能源危機。儘管仍有技術挑戰,但Interlune等公司已和美國能源部及量子電腦公司簽訂了氦-3的未來供應合約,顯示市場需求已然成形。
美中新競賽:不只插旗,更是永久駐紮
這場資源爭奪戰,正演變為一場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第二次月球競賽」。與冷戰時期的阿波羅計畫不同,這次的目標不再只是短暫登陸,而是要在月球建立永久性的存在**。
美國NASA署長公開表示,美國正與中國競賽,目標是率先抵達月球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並「為美國佔領」。此番言論引發了關於太空領土佔有的法律爭議,因為現行《外太空條約》明文禁止國家佔有天體。中國則透過密集的載人登月載具測試,穩步推進其2030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計畫,進度上可能超前美國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這場競賽的勝負不僅關乎科技實力,更可能影響全球的意識形態與政經領導地位。
星艦的突破與川普的行政命令:效率與環保的拉鋸
在這場競賽中,SpaceX的**星艦(Starship)**扮演了關鍵角色。其最近的第10次試射取得了重大成功,不僅實現了酬載部署,更朝著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分析師預估,星艦的成功可能讓發射成本從現今每公斤1,500美元,暴跌至每公斤10美元,徹底顛覆太空產業的遊戲規則。
為了加速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前總統川普簽署了一項名為**《促進商業太空產業競爭》的行政命令**。該命令旨在簡化發射許可的監管流程,特別是加速或豁免環境影響評估,以消除「過時、冗餘或過度限制的規定」。
此舉雖受到業界歡迎,卻也引發了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彈。他們擔憂,放寬監管將使火箭發射對周遭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破壞,並加劇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目前,近地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驚人程度,任何碰撞都可能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儘管美國過去曾透過FCC的「5年報廢規則」等措施,展現了在太空永續議題上的領導力,但這項新命令的務實與競爭導向,是否會侵蝕這些努力,仍有待觀察。
結語: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星辰大海
我們正處於一個太空探索的轉捩點。太空資源的開發潛力無窮,可能為人類帶來能源革命與永續發展的新契機。然而,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緊張、模糊的國際法規,以及商業利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都為這條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蒙上陰影。各國如何在追求競爭優勢的同時,兼顧太空環境的永續性,將是決定人類太空未來走向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