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產業劇變之際,亞洲供應鏈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YJ Tao


2025年上半年,歐盟執委會啟動「汽車產業未來戰略對話」(註:非官方正式名稱,但確有相關政策對話),針對汽車產業面臨的三大挑戰提出討論方向:電動化轉型進程、供應鏈韌性與地緣政治風險。歐洲汽車產業正面臨百年未見的大變局,對亞洲供應鏈而言,這是挑戰,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歐洲市場去風險化與供應鏈本地化成為主旋律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數據,2025年第一季歐盟電動車(BEV)新車註冊量占比達15.2%,年增約3個百分點。中國品牌如比亞迪(BYD)、奇瑞(Chery)、吉利(Geely)旗下品牌積極進軍歐洲,推出高性價比、規配出色的電動車款,已在德國、法國、荷蘭等市場快速擴張。
儘管歐洲車廠加速推出電動車產品,但在價格、產能與技術節奏上普遍落後,使傳統強權如Volkswagen、Renault、Peugeot等不得不調整策略。面對中國車企的進攻,歐洲已提高警覺,正在針對不公平補貼進行反傾銷調查,並強化本地電池與供應鏈的韌性。
歐盟執委會於近年相繼推動《關鍵原材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電池法規》(Battery Regulation)與《歐洲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以強化在電池、電驅系統、半導體、稀土等戰略物資的自主性。
目標不僅是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更是要提升供應鏈透明度、確保永續來源、提高ESG表現與生產回收能力。這使得歐洲整車廠對供應商的選擇標準從「性價比」轉為「風險管理」,也促使許多亞洲企業重新評估在歐洲的佈局方式。

車市的整併與重組趨勢、亞洲供應商的機會與挑戰

ACEA資料顯示,歐洲2025年第一季新車註冊總量年減1.9%。傳統燃油車(汽油與柴油)占比大幅下降,從2024年Q1的48.3%降至2025年Q1的38.3%。整體市場轉型壓力加劇。
Volkswagen近期與瑞典電池商Northvolt深化合作,加速本地化電池供應鏈建設。Honda與Nissan也正在探索電動車平台共享與成本整併方案(註:為合作平台,非合併案)。整車廠正在重新思考生產模式與供應商布局,為進一步調整投資與資源做準備。
台灣、日本與韓國的電子模組、電池管理系統、碳化矽(SiC)功率元件、車用軟體等產品,在歐洲電動車供應鏈中仍具關鍵地位。歐洲整車廠樂於與亞洲企業合作,但同時也要求供應商:
– 在歐洲設立據點或倉儲中心,確保交期與服務;
– 提供完整的ESG報告與生產追溯證明;
– 具備在地認證(如REACH、RoHS、CE)與電池回收責任機制。

這意味著僅有價格或技術優勢已經不足,亞洲廠商必須將合規性、永續性與風險管理納入產品設計與銷售策略之中,甚至可能需要與當地企業合資設廠或共用品牌。

危機中的轉機

面對歐洲潛在的反傾銷關稅調查與地緣政治風險,一些中國車企與零件供應商選擇透過匈牙利、捷克、東南亞等地設廠或轉單出口以降低直接出口歐洲的敏感性。
比亞迪在匈牙利設廠,已預定2025年底試產。奇瑞與西班牙EVstart-up合資,亦規劃歐洲本地化生產。零組件供應鏈也出現將組裝與測試轉至第三地的趨勢,藉以繞開潛在政策風險。
歐洲汽車產業在電動化與地緣政治交織下進入重構期,整車廠對「穩定、透明、符合歐盟規範」的供應商需求前所未有地高。對亞洲供應鏈而言:
– 傳統成本優勢逐漸減弱;
– 在地服務與風險管理成為競爭新門檻;
-「在歐洲、為歐洲」可能成為生存關鍵。

此時若能在ESG、合規、供應鏈佈局與合作模式上提出創新策略,反而可能逆勢突圍,取得歐洲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