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醫療採購政策轉向:供應鏈重整下的台灣新機會

作者 : 黃漢平

歐盟執行委員會於 2025 年 6 月底正式啟動《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 IPI)首宗案件,針對中國醫療器材企業祭出限制措施:禁止參與 500 萬歐元以上的公立採購案,且若取得標案,其中國來源比例不得超過五成。這項政策針對中國政府對歐洲醫材企業長期設下的市場障礙。歐盟調查指出,中國在醫療設備的公共採購中設有嚴格在地生產比例門檻,涵蓋影像診斷、監測設備、植入器材等 87% 以上的產品類別。

歐盟此次行動背後,不僅是貿易公平的訴求,更是「供應鏈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的具體實踐。COVID-19 疫情期間,歐洲各國對中國在醫療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產生高度關切,特別是對價格極具競爭力、但產業透明度不足的中國醫材的高度依賴。歐盟認為,若不進行政策干預,可能加速歐洲本土醫材產業的邊緣化,進而在戰略物資上形成單點依賴的風險。

中國方面亦迅速反制,宣布禁止政府資助項目採購單價超過 4,500 萬人民幣的歐洲醫材,並對高歐洲成分比重的產品設限。這代表中歐雙方在醫療器材領域進入「對等限制」的局面,未來大型公立醫療採購恐難以維持過往的互通有無。全球醫材市場的競爭邏輯,也正從「價格導向」邁向「供應風險管理」與「地緣政治考量」的全新時代。

對歐盟醫療體系而言,此波政策雖有助保障本地產業與採購安全,卻也帶來潛在成本:長期依賴中國製造的中低階設備,可能因供應來源減少而出現價格上升、交期延長等現象,特別是對中小型醫療機構衝擊較為明顯。為此,歐盟也預留了彈性條款,在無可替代來源、或涉及重大公共健康利益時,仍可例外採購中國產品。

這場歐盟主導的醫材供應鏈重整,對台灣而言,既是挑戰,更是布局歐洲市場的契機。首先,歐洲各國在排除中國供應商的同時,勢必積極尋求具備品質、認證與交期彈性的替代來源。台灣醫材產業早已深耕 CE 認證與國際市場多年,具備高技術密度與中高階產品製造能力,成為歐洲買家優先考慮的多元化選項之一。

其次,歐盟政策正在推動更深層次的「在地合作」模式,包括 OEM/ODM 生產、共研產品設計、甚至在歐洲設立物流與技術支援中心。對台灣企業來說,這不僅是拓展出口的機會,更可藉此深化與歐洲產業鏈的戰略連結,提高「不可替代性」。以我國具競爭力的項目如呼吸照護、微創手術耗材、病患監控系統等,皆具進一步擴大市占的潛力。

當然,機會並非台灣獨享。中國企業亦可能透過轉單東南亞、設立第三地工廠等方式迂迴歐盟限制,而美日韓等國也將加緊腳步填補中國退出後的市場空缺。台灣廠商若欲穩健切入,須從法規合規、產線透明度、ESG 表現到技術品牌力等多方著手,展現全面競爭力。

總體而言,歐盟此次針對中國醫材採購的政策轉向,是全球醫療產業供應鏈去風險化潮流下的具體表現。台灣若能掌握歐洲市場在多元供應、安全保障上的新需求,積極布局合作夥伴、深化國際信任基礎,未來不僅能承接中國退出後的產能,更有機會在新一輪全球醫療產業重組中,爭取長遠且具策略價值的角色定位。